“90后”茶人返鄉創業 帶領正安村民制好茶
陽春三月,在正安縣土坪鎮林溪村的茶山上,和暖的陽光溫暖著萬物復蘇的山嶺。茶園里,村民們一邊動作熟練的采茶,一邊你一言我一語的講述著今年采收茶青給他們帶來的收獲,個個喜笑顏開。但讓他們最開心的不僅是賣茶青賺了錢,還有跟著村里的“制茶大師”鄭均學到了花錢也學不到的手工制茶技藝。
“這個大師不得了,他做的茶曾接待過國外領導人。”“這個大師人可以喲,他愿意分享制茶技術。”“以前我們只會做常規的綠茶,現在我們跟著他學會了更多制茶工藝,收入也比以前多了不少。”“我昨天和他約好了,一會就要去大師的廠里學點制茶技術。”……村民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興趣越來越濃厚,也就越說越多。聽說有制茶大師,記者產生了濃厚興趣,原本是采訪今年當地頭春茶青給村民帶來多少收入一事的,但也“被迫帶偏”開始“聽聲尋人”。
“走哇,我今天茶青采得差不多了,要去學技術了,順便帶你去找大師。”正好要去學制茶技術的村民楊昌維帶著記者從山上走到山下,不久,便找到了這名“制茶大師”鄭均。初次見面,鄭均正在嫻熟地揉捻著一堆茶葉,身邊站著幾個人圍觀。但讓人意外的是這名大師沒有長胡子,也沒有滄桑帶來的皺紋,年紀輕輕的讓人頓覺些許失望。不過通過深入交流,記者慢慢服下了“定心丸”。剛開始采訪,鄭均有點靦腆,通過不斷地交談,他和記者也逐漸熟絡起來。“這是我們制作古樹手工紅茶的其中一道獨特工藝,成茶后會讓口味更加香醇。”他一邊給記者講述制茶工藝,一邊介紹起自己。
鄭均,1990年出生,是一個有1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,土生土長的本地人,從小就看著長輩們采茶、制茶,耳濡目染就把做茶葉當成了愛好和事業。“因為家里很窮,我打過工,進過工廠。”18歲那年,為了幫補家用,鄭均只身一人到福建省打工,進了一家服裝廠。由于做人、做事特別踏實,19歲那年,服裝廠老板給予鄭均不少的幫助。“老板對我很好,他知道我喜歡茶,便親自開車帶我去了一家生產鐵觀音的茶廠。”自此,鄭均又與茶結緣,開始學習各種茶的制作工藝。通過網上查詢資料,福建、云南、浙江等國內各大產茶區鄭均都去過,也拜訪了不少真正制茶大師,很快掌握了制作各類綠茶、紅茶、烏龍茶、普洱茶的工藝。期間,看到福建、云南茶葉的價格越來越高,鄭均的內心產生了波動。“當年別人幫助過我,也教會我做人要懂得感恩,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回報我的家鄉。”2014年,鄭均放棄了年薪10多萬的制茶師崗位,決定回到家鄉研究貴州茶的特性和最適合貴州茶的生產工藝,誓讓貴州茶更香,同時也希望以此為家鄉發展盡一份力。
整整5年的時間,鄭均的足跡走遍了貴州的大多數山林、茶園,每一個地方的茶樹和茶葉都成為了他研究的對象。期間,他取得了高級制茶工藝師稱號。由于對古樹茶的熱愛和制茶工藝的獨特見解,同行業的人送了他一個“林中虎”的外號。2018年,鄭均用家鄉古茶樹制作的手工紅茶,被選為接待國外領導人的專用茶。“做茶,眼睛要明亮,指尖要學會敏感。用看的,用摸的,就能感知到,你們都來試一下。”制茶中,鄭均教得認真,幾個村民也學得也特別認真。鄭均一邊忙于教授村民制茶,一邊回答記者的問題,幾個小時下來,感覺他是個特別豁達的人,雖然是“90后”,但卻透露出了比同齡人更加成熟和有擔當的一面。“我現在跟著鄭均學會了做老白茶、紅茶的工藝,收入比過去翻了倍,就連平時賣不起價的夏茶、秋茶都變身成了別人搶著買的好茶。”村民鄭繼秀告訴記者,過去他只會做一些常規的綠茶,鄭均教會他更多的制茶工藝,現在不僅不用挑擔子上街賣茶,主動通過電話、微信找他買茶的固定客源越來越多,收入也從過去的兩三萬元翻番到現在的五六萬元。
得到鄭均幫助的人不止是鄭繼秀、楊昌維,事實上,周邊很多家茶廠遇到了問題,都會找鄭均去幫助和教授制作工藝,他都會欣然同意。“人家把你的技術學去了,就不再找你了,也不會感謝你,你會怎么想?”面對記者的提問,鄭均擲說:“如果想要回報,我也不會教他們做茶了。先富幫后富和大家一起富,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大家一起富。”記者了解到,雖然鄭均的茶廠也才開始起步,但大多數時間,他都用在了教別人做茶這個事上。2020年,鄭均帶著自己近十年的所學和沉淀,在老家正安縣土坪鎮林溪村辦了一家茶業公司,取名“彩云嶺”,主要以生產正安白茶和野生紅茶,以及其他手工茶類為主。用他的話說,作為一位共產黨員,希望自己的家鄉父老都如嶺上的彩云一樣,日子越過越燦爛,越過越紅火,更希望通過自己的所學和精力振興鄉村,讓正安茶越來越香。
四川皇茶園茶業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蜀ICP備2021013820號-1